媒體評道/還記得讀詩的滋味嗎?

時報周刊 第1765期

  • 夏珍專欄

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那位詩人是誰,我也沒有她的詩集,但是,此刻非引用 她寫的一段話不可,因為有所感。

「對一個文藝愛好者或者文藝寫手而言,是根本無法理解,會有人將報紙上的大小事,甚至廣告都看完了,卻跳過副刊不看。然而這現象是存在多多的,因此除了華報之外,洋報沒有副刊這版。這個時代,文學恐怕已經等同考古學,變成一門專業學科,只有興趣的人會去鑽研。惟一還能引起大眾注意的,只剩小說和戲劇了。因此,詩人呵,為何還在寫詩呢?普羅大眾是不會去買你的詩集的,只有小詩人或有志寫詩的文青會有意願。而這個人是怎樣知道有你這麼樣的一個詩人?當他發現詩人多到數不清時,他會怎麼去選擇?在書店?在圖書館?透過有名的副刊雜誌?某名人評介?某出版資訊?由於讀者有限,因此詩人多半得賠錢印書(除非你已是個大詩人),詩集基本上沒什麼銷售業績可言,那麼為什麼還要出詩集呢?當然要,結存做個紀念嘛!這就是為什麼秀威和印書小鋪現在這麼夯的原因。還有網站可以自行上傳製作一、二本的,比如LuLu網站。」 

詩人傅詩予短短的一段話,在臉書上好長,讓我非看到不可。我不懂詩,但懂得感情,她說沒人看副刊,立刻震撼我心,因為我也經常不看了!

小時候,拿到報紙先看社論,因為要寫作文報告,再看副刊,因為心有所愛。長大後,少看副刊,因為心有所忙,雖然常常自問:你到底忙些什麼?有了臉書之後,看報略過副刊頻率更高,因為總有一群偏好相近的人為你po上好文或奇文,轉貼次數即刻看出此文受歡迎被批判的程度,可想而知,這群友朋大概也是不看紙本的人,否則哪這麼容易轉貼po文啊?

從網路和臉書上,該看到的文章疏忽不了,卻少了沙裡淘金,從副刊找作者,再到書市像粉絲般尋覓自己偏好的作家作品的樂趣,連帶影響買書的選擇都相形限縮,這損失可就大了。

報紙張數愈來愈多,閱報人口卻愈來愈少;以前看報佐餐,沒看報彷彿一天沒法開始或不能結束,現在看報隨機翻翻,第一落還沒翻完就累了。可憐編報人賣力講究文字,多數讀者卻連一篇七百字的新聞都看不完;賣力講究圖像,要做到吸睛效果,卻常被嫌照片不好看;報紙厚厚一大疊要做到讓讀者各取所需,報紙卻不再是人們的生活必須品了,副刊更是需求之外,可有可無的小菜,偏偏沒人注意到大餐前的小菜有時候最精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