側記/廟宇大學、貧脊鄉村…難忘文化啟蒙

 
 

余秋雨說起小時候,在那個都是文盲的村子裡,村民卻對象徵文明的報紙心懷崇敬,絕不允許小孩子把腳踏在報紙上。蔣勳聽了會心一笑,他第一次挨父親打,也是因為一屁股坐在報紙上。

只差一歲的兩人,雖然各自成長在分離的兩岸,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的過程像一條平行線,卻有著許多雷同與巧合。

兩人出身沒落世家,成長於一個「什麼都沒有」的時代。蔣勳隨父母逃難來台,家徒四壁,連祖先牌位都是用紅紙寫就。余秋雨生於貧脊鄉村,又遇上企圖摧毀傳統的文化大革命。

兩人的文化養分皆非來自正規教育。蔣勳自稱念的大學是「廟宇大學」,廟裡的對聯、雕刻、窗花…教給他比學校還多的事;而引爆余秋雨閱讀熱情的啟蒙恩師,連國小都沒畢業。

儼然是兩岸「中華文化代言人」的兩人,都不是「正統」漢人。蔣勳有一半血緣是滿人,余秋雨的祖先則是西夏王朝的羌族。「西夏被成吉思汗殺了只剩百分之十!」余秋雨笑著透露,「余」姓就是這麼來的。

談到所推崇的朝代,兩人不約而同提到魏晉南北朝。蔣勳推崇南朝,他認為政權旁落、偏安南方的南朝,三百多年來出現陶淵明的詩、顧愷之的畫與王羲之的書法,宛如「小規模的文藝復興」。這群南朝文人遠離政治中心,卻因此獲得從群體中解放出來的力量─他們追求心靈自由、盡情揮灑個人風格,進而豐富了中國文化。

「台灣就是南朝的角色。」蔣勳認為,台灣現況一如南朝,偏安換來一甲子的太平日子。台灣的知識分子、藝術家,也可以扮演像南朝文人這樣的角色。

余秋雨則推崇北朝。北朝雖是「馬背上的民族」,卻透過閱讀努力學習漢人文化;文化態度的開放和包容,造就融合鮮卑和漢族血統的大唐盛世。

「盛唐是一種擺脫一元論精神控制後的心靈自由。」余秋雨指出,唐代長安聚集三萬多名外國留學生,展現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融。他認為「國際大城」除了需要經濟交通等方面的基礎,更需要的是這種精神吸引力。

兩岸是否能像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,一方面包容多元文化、一方面寬容個人追求心靈自由,進而造就另一次文化的盛唐?該是兩人最深切的期待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a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